番薯
三年困难时期,我出生在粤东的一个小山村。 从我记事时起,便缺衣少食,生产队上缴了公粮和余粮后, 家家户户都缺大米,只能天天吃稀饭和食番薯。番薯, 是我童年难以忘怀的食物!
番薯如何做才比较好食,家乡有“一窑二炸三蒸四煮”的说法。“窑”就是用土块垒一个土窑,柴火烧红土块,把番薯埋在土块中,用烧红的土块焖熟的番薯,掰开香气扑鼻,香甜可口,令人欲罢不能, “烘窑”是小时候放牛时最喜爱的活动,也是留存在脑海里童年最快乐的记忆。 “炸”就是油炸, 那时猪油、 豆油, 都极其珍贵, 只有到了过年做年饭,趁父亲在锅里油炸肉卷时,才可赶紧切几片番薯, 放油锅中炸熟,捞出来解解馋。“蒸” 就是番薯洗净,整个放锅里隔水蒸熟, 这样也能保持番薯的原味。“煮”就是煮番薯汤, 每当农忙季节,晌午时分,当我饥肠辘辘地放学回到家里,却见家里清锅冷灶。 一会儿阿母从地里火急火燎地赶回家,抓几个大番薯切成片,放锅里煮成番薯汤。 那时的番薯种叫“普六”( 俗称猪母甭), 产量高,淀粉少, 糖分低,煮出来的番薯汤淡而无味, 阿母就会特意端出糖罐, 舀两汤匙白糖加到我的碗里, 见我卟哧卟哧地吃得香,阿母疲惫的脸上露出安慰的笑容。
记得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上山放牛,偷挖生产队的番薯“烘窑”,给民兵逮着了,带到生产大队罚了两块钱。交了罚款, 晚上姐夫领我回家,我一路磨磨蹭蹭,阿母管教很严, 我想这下少不了挨阿母的一阵痛打。 想不到一踏进家门, 昏暗的油灯下,全家人都盯住我,阿母竟然没有发怒,还是那句温暖的话:“ 唔肖人( 调皮仔), 碗底有两块番薯。”阿母意外的宽大处理, 使我觉得那晚的番薯特别香甜。
小时候, 每逢清明前后,我就在屋前房后寻找角落, 收集几堆肥沃的泥土,种几棵紫薯。 雨后紫薯苗从土堆里钻出来, 伸出紫红色的小手,一日长半尺, 微风和阳光下摇摇晃晃,探头晃脑,我就要赶紧给它搭一个竹架,让它不断地向上攀援。不到两个星期,它就长过我的头顶。此后我每天放学, 就给紫薯施肥浇水,看见它藤缠叶盛, 生长很快,就会徒添少年的烦恼。中秋节后,我把紫薯从地里挖出来,最大的有几公斤重。 阿母把紫薯放在陶钵里磨成黏乎乎的紫色薯泥,加一些葱花和食盐, 放在铁锅里煎成薯饼, 那是小时候的美食。
番薯乃舶来之品, 且非高雅之物,难入明清以来诗人法眼, 元代孙周卿的《 蟾宫曲·自乐》提到山薯, 此薯应非番薯, 却也自乐:“ 草团标正对山凹,山竹炊粳,山水煎茶。 山芋山薯,山葱山韭,山果山花。 山溜响冰敲月牙, 扫山云惊散林鸦。 ”好一幅超凡脱俗、悠闲自乐的山居图景。 明万历年间, 福建泉州人何镜山, 不仅开园地种番薯,还写了一篇《 番薯颂》曰: “不需天泽,不冀人工, 能守困者也;佐五谷, 能助仁者也; 可以粉,可以酒,可祭可宾,能助礼者也; 茎叶皆无可弃, 其值甚轻,其饱易充,能助俭者也; 耄耋食之,不患哽噎, 能养老者也;童稚食之,止其啼,能慈幼者也;行道鬻乞之人食之,能平等者也;下至鸡犬, 能及物者也;所以助其惠而诸德备焉。”
著名豫剧演员牛得草“文革”含冤入狱,天天在狱中吃红薯充饥。 后来重演豫剧《七品芝麻官》 ,原台词“当官不与民做主, 不如回家卖豆腐”,牛得草想,现在老百姓逢年过节,怕也难吃几口豆腐,“ 豆腐”应换成“ 红薯”,于是他脱口而出: “当官不与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。” 《七品芝麻官》主角清苑县知县唐成,为官在明嘉靖年间,嘉靖在万历之前, 那时红薯还没有传入中国呢。所以著名演员牛得草这一修改,虽违背了一点历史史实, 却增添了文学色彩,为百姓所喜闻乐见,因而广为流传。
家乡对番薯的感情,非同一般, 喜欢用番薯来做各种形象比喻。如时过境迁, 不可同日而语, 则称“今年番薯唔比旧年芋”。憨厚可爱的儿童,称之为“大番薯” 。容易满足的人,称之为“ 番薯肚”。调侃小农习性难改的人, 讥讽其“ 番薯屎嗬唔净” 。 条件变了人的欲望就变了,总结为“ 肚饱猪脚柴柴,肚困番薯胶胶(困, 饥饿的意思)” 。 如果一个人精打细算,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棋差一着, 就会被人讽刺“ 会算不会除,拿米换番薯”。 意思是以前人们总认为番薯比米饭更容易填饱肚子, 就用一样重量的大米换一样重量的番薯, 却不知道大米的价格比番薯高得多, 这句话也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原打算节省金钱,最后却损失更多。